吕不韦在担任秦相期间,曾广纳天下英才。其中有一个来自楚国的无名小卒,默默无闻地向他递交了一份求职信。尽管当时此人名声并不显赫,但吕不韦知道他是著名学者荀子的弟子,便决定留用他。后来吕不韦失势,该楚人凭借在吕府积累的声望,成功转投新兴势力嬴政麾下。这个人便是后来历史上评价极为两极分化的李斯。
李斯在秦始皇麾下的功绩堪称卓越。如果把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劳分成十份,李斯至少占了其中一半以上。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首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李斯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但统一之后,他取代了曾经的主公吕不韦,成为秦国的宰相。仅凭这升迁就能看出他的才能远超常人。那么,在国家大业的运作中,李斯具体做了什么呢?他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时,通过各种策略和鼓励,坚定了嬴政统一六国的决心;在发动战争之前,他提出了瓦解六国内部结构的建议,亲自监督落实,成效显著。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即便秦国军力强大,也难以一举击败六个古老中原国家。
展开剩余75%其次,统一六国并非仅仅是打败对手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统治有效巩固,稳固地立足于天下。以蒙古铁骑为例,他们来得快去得也快,未能真正实现持久的统一。秦朝建立之前,中原诸国虽名义上属于周朝,但各自独立,根本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嬴政一统六国后,才完成了真正的大一统格局,从而有资格称自己为“始皇帝”,而这一切背后,李斯的贡献不可或缺。
当时,嬴政在统一六国后,面对幅员辽阔的国家,既惊叹又忧虑:如何有效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当时主流观点建议效仿前朝制度,将皇子们分封各地,借诸侯国管理方式间接掌控国家。关键时刻,李斯提出了更加科学的郡县制,这一制度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也深远影响至今。郡县制为秦始皇治理庞大疆域提供了最优方案。
李斯不仅提出了宏观制度框架,还细化了许多具体实施细节。譬如,古代有个著名传说,说人类曾试图联合建造通天塔,上帝为防止人类合力挑战自己,便让他们语言不通,导致合作失败。虽然只是传说,但却反映了语言统一对凝聚力的重要性。秦朝统一六国后,正面临类似难题:不仅口音差异明显,更关键的是,各国文字不一。李斯深谙此道,经过深入研究后,创造并推广了“秦朝通用文字”——小篆,从此华夏大地交流更加顺畅无阻。
除了统一文字,李斯还推动了度量衡、货币和车轮间距的标准化。统一文字促进交流,统一度量衡便于贸易和生产,统一货币则稳定经济。而统一车轮间距看似无关紧要,却极其关键。那时道路多为泥土,雨后泥泞,车轮常在路面压出深深车辙。若车轮宽度不同,车辆就无法顺畅通过他国道路,造成极大不便。正因如此,统一车轮间距成为保障交通畅通的基础。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秦朝的这项政策恰是对这一理念的早期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李斯的贡献巨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若没有李斯在制度和细节上的巧妙安排,即便嬴政凭武力统一,也难以巩固统治。第二,李斯是位能力出众的实干家和改革者。历史上,改革往往触动既得利益,改革者多命运坎坷。李斯面对的是一统六国后的庞大帝国,他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而他的“事业心”也极其强烈。
然而,李斯的事业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驱使他无畏改革,也使他渐渐沉迷于权力掌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猝然驾崩,按理长子扶苏应继承皇位,但宦官赵高却密谋拥立胡亥。时任丞相的李斯被赵高说服,原本反对的他最终因顾虑权力受损,选择支持胡亥。赵高向他保证,如果扶苏继位,丞相将被替换,李斯会被边缘化;而胡亥即位,李斯还能继续施展抱负。李斯的事业心驱使他选择了后者。
没想到,赵高拥立胡亥并非出于对徒弟的关怀,而是为自己篡权铺路。胡亥执政后,政局日益混乱,李斯虽试图挽回局面,却无法与赵高这位权力幕后操纵者抗衡,最终被捕入狱。李斯在狱中还写信劝谏胡亥,但激怒了赵高,最终被处以残酷的“五刑”极刑,并连累三族被灭。如此悲惨结局,让人不禁想起秦朝另一位改革先驱商鞅,同样遭遇惨烈命运。
李斯去世后,舆论纷纷对他进行抨击。汉朝建立后,为树立自身合法性,自然不可能为李斯翻案,反而利用他来渲染秦朝暴政的黑暗。因此,李斯在后世的名声极具争议,毁誉参半,甚至负面评价居多。从后人对他的诗作鲜少正面赞美便可略见一斑。
综观李斯一生,他确实完成了许多对当时及后世有利的重要功绩,虽然也犯过错误或行事不光彩,但总体而言,他的贡献远远超过过失。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杭州配资,牛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