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影子
实习生|唐智寅
残特奥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影子
“我们多做一点,残疾人就少奔波一些。”“残特奥会不是一阵风,而是春天的事业。”“文明不只是高楼大厦,更是对每个生命的平视。”……7月17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赛事开幕在即,大湾区三地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此次发布会以“春天事业 活力绽放”为主题,传递出中国残疾人事业向阳而生、生机勃勃的发展信号。而现场抛出的,不只是成绩单,更是一次公开的答卷:面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难题,这场大会准备好了哪些解法?
发布会现场向媒体演示爬楼机。 摄影:影子
问题一
残疾人“进得来、行得通、用得上”吗?
本届残特奥会最先要回答的,是最基础的问题:怎么让残疾人顺利参赛?
这并不简单。广东做了系统性回应:赛事坚持与十五运会一体筹备,所有场馆无需新建,全面覆盖无障碍改造。
数据显示,36个比赛场馆内共设置了2398个无障碍爱心坐席、305间无障碍卫生间,南海体育中心增设闪光门铃与手语翻译,珠海酒店布设了盲文菜单、盲文导览图、无障碍通道。所有设施从停车场到看台区、从休息区到比赛区一气呵成,确保“进得来、行得通、用得上”。
为满足残疾人特别需求和提供特殊服务,本届残奥会做到了细致的赛前准备。场馆无障碍改造落实到每一个功能区、每一条流线,洗手间更加精益求精,扶手、水龙头反复比对。接待客房根据入住残疾人的类别,增加闪光门铃、家具墙角包棱。志愿者培训增加扶残助残技巧内容。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凝聚着筹办人员的细致,传递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尊重。
更关键的是,无障碍不是为比赛临时铺设,而是赛后可持续使用。组委会首次发布了全国大型赛会无障碍建设图集,希望以赛事为契机,把理念变为制度。
问题二
辅具坏了怎么办?用不上怎么办?
在赛前、赛中,运动员对假肢、轮椅、助行器等辅助器具的依赖远超常人想象。一旦损坏,将直接影响比赛。
广东作为辅具产业大省,提出服务响应机制:赛前,组织调动全省辅助器具服务力量,配置19辆专业辅具服务车,84名技术保障人员,对轮椅、假肢、矫形器等高频需求设备,准备维修工具和备用件2000余套,与多家辅具企业、机构达成服务意向,确保设备故障“即报即修”。
赛时,建立线下服务“保障中心、保障服务站、流动服务车”三级保障体系,推出“粤辅通”无障碍助残程序,辅具服务“随时响应、立即服务”。构建五位一体服务平台,推出全国首个包括赛馆无障碍信息导览、无障碍协助、盲人步行导航、手语翻译、辅具维修及借用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参赛人员提供标准、便捷、高效的辅具保障服务。
从维修到应急替换,全流程响应。
发布会现场高科技展品展示。摄影:影子
问题三
科技,能不能成为残疾人的“第二双手”?
“今天是演示,明天就是生活的必需品。”这是发布会上残特奥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残特奥会省执委会副主任、省残联理事长陈学军的一句发言。他所说的,是广东对科技助残的系统布局。
在发布会展示区,硬核设备吸引了所有目光:
这些产品,有的是专门为残疾人研发制造的,有的是面向全人群的。康复机器人帮助截瘫病人站起来、走两步。机器导盲狗,帮助视障朋友扫清前行的障碍。全地型轮椅让残疾人、老年人随时下楼。拥有脑机接口技术的辅具,让机械手弹钢琴、练书法,让下肢残疾人奔跑,让视障朋友稳步前行,让听障人士沟通世界……
残特奥会省执委会高科技产品展示专班副组长、省残联副理事长陈海龙介绍了本次残疾人运动会的三个产品类别。一是智能轮椅类。广东轮椅、助行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60%,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其中佛山的轮椅、助行器产能占全国30%。二是康复类设备。广东省康复产业已形成“千亿级辅具+百亿级服务”的双轮驱动格局,其中,康复机器人产品产业规模占全国42%,广东凭借产业链集群及技术创新优势,已成为全国外骨骼机器人市场核心引擎。三是导盲类产品。广东省在导盲类产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和产业基础,具备“技术领先、应用试点多、产业规模初显”的特点。
这些并非未来概念,而是明日生活。早在今年4月,广东就联合21个省直部门出台扶持政策,推动辅具从制造向智造跃升:残特奥会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真正的社会进步。我们的科技助残、养老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代码,是残疾人的“第二双手”,是春天的故事的合奏者。
问题四
志愿者准备好了吗?
赛场之外,服务链条同样复杂:本届残特奥会预计将有8900余名运动员参赛,覆盖听力、视力、肢体、智力等多个类别,对服务精准度要求极高。
广东用“小海豚”志愿者给出了充满诚意与温暖的答案。
截至目前,广东已招募4.5万名赛会志愿者,其中1.5万人专门服务残特奥会。此外,还有约10万城市志愿者,将遍布场馆、酒店、交通枢纽等重要节点。他们是赛会运转的“精神末梢”,是残障人士通往精彩赛事体验的无声桥梁。
为提升志愿者的经验和历练,建立了专业化、标准化的通用培训体系,拟录用志愿者须完成政治教育、通用知识、服务技能三大模块的培训学习,重点通过志愿服务基础理念、扶残助残技能、心理调适等课程掌握服务要领。
他们接受的不是普通志愿培训,而是沉浸式教学:模拟盲道、轮椅操作、心理疏导、常用手语、紧急求助应答……每一个细节都在训练志愿者的感同身受与即时应变。此外,还有一部专门拍摄的《助残志愿者手语教学片》。在“科技助残+技能赋能”的双重驱动下,志愿者们正以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温暖,护航每一位运动员的尊严与梦想。
“小海豚”的服务不在话多,而在懂你。聋人足球赛中,有志愿者用纸笔与选手沟通被称为情绪价值拉满;有志愿者说,在残特奥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真正被具象化了。
问题五
一块金牌背后,是怎样的支持系统?
残特奥会从不缺感动的故事。但本届,组织者更希望大家看到每一次冲线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
王小梅,广东脑瘫运动员,转项自行车后反复摔倒,靠多练一分钟的“笨办法”,将汗水熬成底气,磨出6枚金牌。她始终坚信,命运给她的身体加了重负,但国家和社会给了她冲破枷锁的勇气,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做到了,但我不是一个人做到的。”她感谢广东残联给她配教练、配训练器材、配康复计划。正因无障碍的贴心布置和赛事保障的细致周到,才能让运动员们毫无顾虑地投入比赛,取得好成绩。
刘健,聋人足球队队长,从两岁失聪到国家队一员,用20年完成一次人生破圈。“足球改变了我,我也希望成为别人的榜样。”他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听力康复系统、特殊教育和赛前心理辅导。
问题六
一场残特奥会,能带来什么?
这场新闻发布会不是一次宣传,而是一次回答。
回答怎样让残疾人真正享有平等参与、共享发展的权利;回答一次体育盛会如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回答科技、制度、文化如何共筑一座可触摸的文明。
广东目前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辅具适配率均超过99%;就业人数达55.9万人,在校残疾学生9.4万人,社区康园中心1676家,无障碍家庭改造已完成4.8万户……这些数字,正是“春天事业”的真实模样。
12月8日至15日,全国89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将逐梦大湾区。而我们更期待,赛场之外,那些看不见的障碍也能被一点点拆除。
本文责编|张蓓蕾
统筹丨刘树强 刘龙飞
编辑丨李卓华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杭州配资,牛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