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8月中旬,一个挺吓人的看法从美国人工智能界的专家马睿带领的考察团队那里传出来:中美之间的AI竞争可能已经告一段落啦。这结论可不是比比算法模型或者芯片性能啊,而是打算盘在最基础的电力供应能不能保障的问题上。
就在那会儿,特朗普政府被揭露出在冷战时期通过《国防生产法》,偷偷绕开正常的采购规定,推动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稀土交易,想把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给搞定了。
到2025年7月,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马睿带队去中国实地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这次五天的行程,她拜访了不少中国的AI公司和数据中心,走访了多个企业。
马睿发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我们去的地方,人们都把能源的持续供应当成理所当然了”。在中国,能源难题早已被看作解决好的事情,这和美国的情况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这种不同点显示得很清楚:中国的电力备用容量大概在80%到100%,可说是充裕得很;而美国的备用容量大概只有15%左右。换句话说,中国的实际供电水平至少能满足需求的两倍,而美国的电网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
中国的电力优势并非偶然形成的。能源专家大卫·菲什曼提到,这都是经过数十年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得来的。无论是发电、输电,还是新一代核能技术,中国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超前的建设和不断的投入。
自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国。到2022年,中国的发电总量差不多达到了9000TWh,是美国的两倍,有的占到了全球总发电量的三成多。
这差距的原因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中国的能源布局由长期规划的技术官僚政策掌控,在投资之前就把市场的基本规则定好,政府会提前给重点领域拨付资金,这样一来,相关能力也会在关键时刻保证到位。
相比之下,美国家的电网状况可不是太乐观。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70%的输电线路都用了超过25年,快到它们50到80年的使用期限了。
审批流程那是拖得人焦头烂额,成了美国电力发展的一大拦路虎。虽然真正的输电线路建设只需一到两年,但一加上前期的规划和审批手续,起码得花上十年光景才能完工。
美国Power Line Systems总裁说,要搞一条输电线路,得跟47个不同的联邦部门打交道。这些机构反应迟钝,还常常配合不上脸色,各说各话,有时候还会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
特朗普政府在电力基础建设方面挺难快速取得突破的,而在稀土方面也遇到不少麻烦。到了2025年3月,他宣布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还签署了行政命令,意图减少美国对“敌对外国矿产生产”的依赖。
不过,稀土的难题可不是靠几张行政命令就能搞定的,美国这边不仅稀土资源匮乏,还缺少从开采到提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
就算美国把稀土资源搞到手,再怎么丰富,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去进行精练。全球92%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都掌握在中国手里,这个技术优势比稀土资源本身还要重要,战略价值更高。
人工智能和稀土资源,这两块儿板块,都是当今科技行业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两个领域,特朗普政府都遇到不少难题。
现在,AI比赛的障碍已经从芯片的性能转移到电力供应商。中国悄悄搭起了个“能源-算力结合模型”:在内蒙古的沙漠边缘,库布其光伏发电基地一年产的电能差不多相当于匈牙利整个国家的用电量,而旁边的数据中心直接用这些电,训练的花费降低了大约四成。
美国AI的进展受到电网的牵制,72%的企业因为电力不足暂停了数据中心的扩建动作。根据高盛的分析,到2030年,美国AI数据中心的用电总量可能占到全国电力的12%,不过新电力供应几乎没有增加。
硅谷那种只看眼前的文化正在拖累美国AI的进步。科技公司更关心眼前的利益,对于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意愿明显不足。有美国网友直言:升级基础设施可不像股票回购那样能迅速带来短期的收益。
AI界的大佬杰弗里·辛顿对硅谷的科技公司感到挺失望,他觉得这些行业的领导们只盯着短期的利益,根本不在意AI发展的长远效果。那些在搞相关研究的人也一样,只关心眼下的工作,没有太多考虑未来的方向。
这样的短期眼光不仅仅是在企业身上表现出来,也折射出美国整个政治经济体的安排。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靠私人资本推动,但大部分投资者都盼着3到5年内就能看到收益。
中国对能源的看法更偏实际一些,大家都知道可再生能源是经济的根基,因为它不但在经济层面有作用,还在战略上占有重要位置。不过,煤炭在国内并没有像美国一些地方把它视为邪恶的象征那样被贴标签,只是觉得它已经有点过时了。
这样一来,政策制定者可以专注于效率和成效,免得陷入无谓的政治争吵。反观美国,在能源问题上意见不一,经常导致基础设施项目拖延或停摆。
菲什曼说:“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不过中国,所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现在更希望中国继续当对手,而不是变得更强。”
如果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的搭建和资金筹措上不彻底转变,那中国的领先优势只会越发拉大。接下来的几年里,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明显,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到2028年,中国的AI算力或许会超过美国的五倍。这个差距可不是靠一两个政策就能填平的,它反映出两国在基础设施投入、长远布局以及治理体系上的根本性差异。
部分美国公司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微软决定在加拿大建新的AI中心,主要是为了规避美国电网政策和能源方面的双重风险。而英伟达则把AI核心放在了新加坡,虽然那地方不算大,但供电很稳妥,政策也挺明确。
特朗普政府一直看重的“星际之门”AI项目还没开始,就遇到电力供应最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内蒙古的沙漠边上,有个光伏基地负责给AI数据中心供电,既稳定又便宜,训练的花费比美国低了大概40%。
稀土提纯工艺和电力建设这两块看似没啥联系的领域,可实际上正一起描绘着中美科技角逐的最后篇章。
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杭州配资,牛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