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大秦帝国的真正幕后推手是谁?其实,是原来属于山东六国的那些人!而秦国的故土人民,相比之下,性格相对朴实厚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秦国的人民早已适应了秦朝严苛的法律,忍受了沉重的兵役和劳役。相反,那些来自齐、楚、燕、韩、赵、魏等“山东六国”——即崤山以东的地区——的人们,却无法像秦人那样忍耐秦朝的高压统治!他们身上流淌着不同的血液和性格,不能轻易承受这种严酷的压迫。
当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起大秦帝国后,他却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天下已经破碎,百姓疲弊,急需休养生息。然而,秦朝建立初期,尽管有着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却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征战。修筑万里长城,兴建阿房宫,动工修筑骊山陵墓,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几乎耗尽了国家所有的民力与财力!这所有的举措,不仅没有给予百姓喘息的机会,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困苦。始皇帝虽然完成了度量衡、文字、法律的统一,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修建了全国性的公路网,拆除了阻碍交通的要塞堡垒,还实行了武器集中销毁和铸造“金人”的政策,分割天下为36个郡,并驻军管理,但始皇帝始终忽略了“怀柔”这一治国理政的关键策略。于是,虽然秦朝在短时间内展现了强大的威势,但百姓对朝廷并不心悦诚服,更多的是畏惧,而非归心。
展开剩余71%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始皇帝确实犯了战略上的错误。然而,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看,这一切又是可以理解的。秦国几百年都是在法家思想的引领下强大的。从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治国的思路已经渗透到秦国的政治和文化之中。整个国家已习惯于严苛的法治体系,也因此习惯了“以法治国”的强硬政策。因此,始皇帝在统一六国后,便直接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来统治。他认为,既然能够“迅速打天下”,那理所当然也能“迅速治天下”。他可能并未料到,忽略了温和治理的重要性,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回顾之前的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政权更迭都只是贵族势力之间的替换。夏朝的建立,源自部落首领启的领导,但最终却因夏桀暴政失去人心,商部落的汤成功起义取而代之。商朝的末期,纣王的暴政也导致了周部落的姬发最终替代了他。在周朝的历史上,尽管出现了周厉王的专权问题,导致“国人暴动”,但王朝依旧稳定统治了几百年。即便是秦国统一天下,实际上也是一个贵族势力灭了另一个贵族势力的过程。在过去,历史从未出现过“从下而上”的叛乱。
然而,始皇帝眼中的问题,却一直集中在原山东六国的贵族残余和豪强大族的势力上。为此,他采取了将天下的豪杰迁徙至咸阳的政策,调动了大约十二万户的豪杰。这些豪杰中,包括了许多原六国的贵族,以及在地方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豪强大族。然而,始皇帝虽然成功地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试图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中央。然而,任何政权的治理并非单单依赖制度设计的精密性,若朝廷内部的管理出现问题,便会引发难以遏制的动乱。
若朝廷运作得当,大秦帝国自然能保持秩序。但若统治者像胡亥那样昏庸无能,这一切的制度安排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体制并未能防止“乱从下起”的局面。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他们并非贵族出身,仅仅带领几百个无路可走的平民起义,但却成功唤起了全国范围的反抗,短短几个月,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便陷入了动荡。从南至楚地,北至燕地,东至齐地,西至赵魏,整个天下烽火连天,乱象丛生。短短几年间,成千上万的草莽英雄和地方豪杰冒出头角。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国,公元前202年,刘邦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彻底结束了这场“乱从下起”的社会大动荡。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杭州配资,牛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